从新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开始操心孩子的一切,希望借助自己的经验,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然而,当家长真正开始带孩子时才发现,带孩子真心不容易。
01
小木妈妈在一家国企上班,自小生活就很安稳平和,面对外向活泼的儿子小木,常常头疼不已,希望小木可以变得乖巧些。
小木(化名),是一名聪明、活泼的男孩子,目前在重点中学上初一,成绩十分优秀,班级前三,即使因打篮球赛而缺课,也照样能考第一。快速的拿到钢琴十级证书,喜欢机器人、打篮球,性格十分外向,是学校中的焦点人物。
优秀的小木不仅成绩名列前茅,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也都有明确的规划,是一个比较要强的男生。
小木的爸爸年轻时也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之一,现在依旧很优秀,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小木的爸爸因工作原因,很少陪伴小木,所以大部分时间小木要么和妈妈一起生活,要么自己独处,这样就导致小木的性格有些敏感,有时会过多的担心。
小木的妈妈比较内敛、佛系,因老公工作能力出色,身边经常有女生围绕,令小木妈妈很不安,二人也经常因为此事吵架。小木妈妈不希望儿子像他爸爸一样太过出色、总是在学校出风头,担心会有女生给儿子表白,总是教育儿子注意收敛锋芒,低调行事。
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此时哪可能像妈妈期望的那样做个安静的少年呢?母子两人总因这个分歧而难以沟通。
替儿子规划发展方向固然重要,但是,贴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什么时候去管,怎么管,都要贴合实际。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小木的妈妈一心只想让小木低调、内敛些,却忽视了小木本身的性格特点,以致于母子二人现在剑拔弩张、难以沟通。
02
现在的小木,既没有像妈妈期望的那样低调内敛,也不似之前优秀自信,这种结果令小木妈妈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
小木妈妈的焦虑不安,也影响到小木,他会过多地担心自己万一突然考不到班级前三会怎么办?会难以接受失败,即使已经考了4科第一了,还在自责。优秀的他,现在也不愿上学,经常控制不住发脾气。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发现:
学龄期(6~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克服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渴望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去独立探索自己生活的世界,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真正的呼吸自由的空气,勤奋的他们要向父母证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给予过多的负性评价他们就会因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而感到自卑。
青春期(12~18岁)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会考虑自己是怎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自己和他人有什么不同,是他们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
这一阶段如果家长允许孩子独立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去尝试,他会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且又不引导他探索,过早的逼他进入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成为一个轻浮的人。
03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里面,刘若瑜就仿佛小木的妈妈。她原本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后来为了孩子放弃事业,到国外陪读了8年。结果,长期分居的丈夫要离婚,孩子也不满她的管束,母子间冲突激烈。
刘若瑜对儿子说:“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让你沿着我设置的轨迹,不差分毫地走下去。”这样的母爱,谁也承受不起。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有准备的提前为孩子规划好人生的大方向,但具体每一步怎么去走,都要由孩子独立完成。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与其焦虑孩子偏离家长预期的轨道,不如摆正心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图文转载自网络)